茶,味觉的审美
为了这个审美,我们的先辈显然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的。余光中先生说“世上的其他事情都可以忙出来,唯有文化是闲出来的。”诚哉斯言。
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从唐到现在,茶具(茶的承载物)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器到现代的各种杯盏,其外形和用途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于茶而言,茶器的“用”,是很重要的。目的明确了,茶器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就有了依据。宋代兔毫盏的流行,只是为了更好的欣赏茶叶沫浡。当然,建盏的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它在宋代无疑是实用器,其用在视觉的审美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茶汤(沫浡)的底色而已。
宋代兔毫盏
到了明代,诞生了紫砂壶,且日益流行。对于泡散茶而言,紫砂壶的好处太多了,方便快捷,自不必说,还有,针对当时茶叶的加工工艺,紫砂壶可以让茶汤表现得更加柔和,这是其他茶器不具备。正是这种实用性为基础,才有了紫砂壶的流行。直到一批制壶名家的出现,紫砂壶从实用器向艺术品的道路上更加深入。
这是紫砂壶之幸,然而,不能不遗憾地说,这可能恰恰是茶之不幸的开始。
紫砂壶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则制壶者对实用性的关注就越低,因此紫砂壶越来越贵。紫砂壶成为了“收藏品”,这是对艺术品紫砂壶的褒扬,然而同时也是对实用茶具紫砂壶的贬抑。
对于茶来说,茶的四个审评要点:色、香、味、形。色、形、香占据了太多关注,而真正应当注意的“味”往往被忽略。和紫砂壶的“好看”、“艺术性”被过多关注类似。当前市售各种各样好看的,稀奇古怪的茶,卖点都在好看上。
味觉的审美,首先圈定的范围是“味”。一件事物在诞生之初都是“实用”的,最后才会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比如书法、绘画、音乐等等。然而,茶本身的审美定位究竟是什么却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茶之为饮”已经说得十分明确了,茶的用是:“饮”。作为饮品或者食品,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之下,我们对味的追求从来是没有止境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民以食为天”无不说明吃喝为大事,“食之有味”是我们对“食物”的基本要求。还有中国人对好的东西的评价是“值得回味”,就是把味道和食物的内涵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可以追溯到“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味这一个追求的境界。
茶有味,而且是有好味。这就是陆羽老先生为什么说茶为“南方之嘉木”的重要原因。茶不是因为木质好。而是因为它可以利益到大众,所以才称之为好。从陆羽时候开始,茶就从简单的疗饥解渴解毒的基本功能上向寻味、品味的方向上发展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很重视味道,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味道总是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等着我们。我们往往是在奔波了多年之后,突然遇到了小时候的味道,于是,就可以把我们情感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味道,是真正引领我们回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路径,也是最为简单有效的。
作为泡茶工具来说,如何能够更好的呈现茶的味道,就成为诸多茶具设计者需要认真去考虑的一个元素。
茶具的艺术性已经毋庸置疑了,也取得了显著的推动茶具文化,茶文化的发展。然而,当它基于基本味道的实用性开始逐步的退化时,这就是我们作为茶文化工作者,茶业从业者深入思考的。
茶叶的色香味的呈现需要的几个因素有如下:
1、泡茶水的水质;
2、泡茶水的温度;
3、投茶量;
4、泡茶器;
5、煮水器的材质;
6、热源(加热方式);
7、公道杯的器型和材质;
8、品茗杯的器型和材质;
9、泡茶人的状态(心情、技巧)
当然我们确定在所有的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紫砂壶(泡茶器)对茶汤的影响。
一把能够成就好的茶汤的紫砂壶必须具备以下的气质:
1、器型简约。过多的修饰会让泡茶者和品茶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茶具上,从而忽略了品茶。
2、出水流畅。出水流畅就能保证该发力的时候,力度随时都能把握,不会失控。
3、重心恰当;很多壶可能都具备以上1和2的特征,然而重心未能处理好,在泡茶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会感觉到累,长此以往,我们的手关节甚至都有可能因此而受累。
4、合适的价钱;太过名贵的壶,我们在泡茶的时候,可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保护壶上,而不能一心去泡好茶。
小建议:
很多茶友都喜欢买纯手工的壶。个人觉得在资金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买机制壶。机制壶的好处是这些器型基本都是经典款,而且相对的价格也比较低。即使磕了打了,我们再找到的可能性也会打很多。这样一来,我们泡茶的时候也就更放松了。
相关文章
- 桂花泡茶禁忌
- 玻璃器具泡茶,到底好在哪儿?
- 冷泡茶的正确冲泡方式
- 茶艺师泡茶的坐姿是怎么样的
- 泡茶备器是什么意思
- 科学泡茶的三个基本要素
- 泡茶知识解析,哪些茶适合煮,哪些茶适合泡
- 茶叶知识大全,泡茶这些误区,新手很容易中招!
- 茶漏对泡茶有多重要?
- 泡茶用什么温度的水
- 泡茶,用瓷器还是陶器更好喝?
- 现代泡茶用水最佳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lzhh.net/tea/11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以及网友分享,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茶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茶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