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茶与生活的仪式感
国庆的假期,多少人选择背起行囊,游历四方;多少人选择继续工作,实现理想。一场七天旅行,对很多人是奢望,没有足够的钱,没有流浪的心,拒绝人潮拥挤,拒绝暴涨的票价。其实旅行的意义,未必是远方。 报了个旅游团,跟着一群凑在一起的陌生人,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你以为这是旅游, 其实不是;你以为花钱买票,挤了几个小时的队就是旅游,其实不是;你以为买了机票,飞到异国他乡就是旅游,其实不是。 当你在看风景的时候,其实自己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当你真的学会去认识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当你开始放松自己,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无论在哪,都是旅行。 一...
北京的大碗茶文化,是一段佳话。
喝大碗茶的风俗,在汉族居住区随处可见,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大道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车间工地、田间地头等,都很常见,其中北京大碗茶闻名遐迩。 大碗茶颇具“野味”的饮茶方式 不需楼、堂、馆、所,一张桌子,几把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大壶冲泡,大桶装茶,大碗畅饮,随便喝,粗犷又颇具“野味”的随意形式,带给人的却是最方便、最实用的便利。 冬季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碗茶,不仅提神解渴,还能暖身;夏季凉饮,走得又累又渴,一口气可以喝上几碗,清凉解暑。 尽显豪迈的大碗茶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大碗茶自然也就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
武夷岩茶茶艺基本步骤
武夷岩茶茶艺基本步骤:一共分为10个步骤 第一道 恭请上座 请客人到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泡茶、斟茶待客。 第二道孟臣沐霖 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第三道 乌龙入宫 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第四道悬壶高冲 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第五道 春风拂面 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洁静。 第六道 重洗仙颜 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云窝一石刻。 第七道 若琛出浴 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第...
到底什么是“茶道” 中日“茶道”又有什么异同
爱茶的茶友们,是否也经常被“茶道”所困惑,总觉得这“茶”与“道”沾上了,就带有让人肃然起敬的色彩。 然而,随着“茶道”这个茶文化名词不断霸屏,大多数人对“茶道”究竞为何物仍似懂非懂。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对“道”的诠释博大精神,让人难以把握,从而造成当下对“茶道”有太多的理解和应用。 什么是“茶道” 史料记载“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皎然《饮茶诮崔石史君》一诗中: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
西湖龙井的的历史发展之路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发展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
”茶“字的起源和由来?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足见茶以前的名字有很多。可以确定的是“茶”字来源于古代的“荼”(tú)字。 据查,荼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尔雅》等书中,意思是指带苦味的植物叶子。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秦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将荼称为“荼草”、“选”。宋朝文学家徐铉在其《说文解字注》中有解释“荼即今之茶字也”。 这就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宋朝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字。 早在七世纪末,茶字才被用来专指茶树及其叶子加工而成的饮料。 陆...
茶叶在唐朝被叫做什么?茶叶的历史
“荼”字是“茶”字的古体字之一。《诗·豳风·七月》中有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在《诗·邶风·谷风》中也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也没有达到统一。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有记载表明,当时茶的生产和饮用已经从巴蜀传播到了长江下游沿海一带。 此书写于公元前2世纪秦汉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中心正是当时的巴蜀,这时荼已经明确表示有茶字的意义了。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
古代对茶叶的其他称呼和叫法!
茶叶在古代一直就有这身后的文化底蕴,关于茶,在古代的叫法,也有那么几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1)槚 《尔雅·释木第十四》有记载,“槚,苦荼”。《说文解字》也提到,“槚,楸也。”“楸,梓也。” 也就是说,槚即是楸即是梓。由此看来,槚、楸、梓皆是茶的意思。 (2)蔎 《说文解字》中提到:“蔎,香草也,从草设声。”的本来意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为茶具有香味,所以后用借指茶。 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 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西汉杨雄在《方言论》有言:“蜀西南人谓茶曰。” (3)茗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中记载,“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
茶马古道在哪里?路线图以及历史意义。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古代战争主力多是骑兵,马就成了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条件,而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将茶与粮食看成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这样,西藏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 因此,“茶马互市”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为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发展最早,开始于唐朝时期;滇藏线经过西双版...
为何说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云南的普洱县有一棵“茶树王”,树干高13米,经考证已有1700年的历史。 近年,在云南思茅镇人们又发现两株树龄为2700年左右的野生“茶树王”,需要两人才能合抱。在这片森林中,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有很多。 茶树原产于中国,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近几年,有些国外学者在印度也发现了高大的野生茶树,就贸然认为茶树原产于印度。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虽然两国都有野生大茶树存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国已经有文献记载“茶”的...
唐代的蒸青饼茶是怎么做出来的的?加工工序是什么?
唐代以前,制茶多用晒或烘的方式制成茶饼。但是,这种初步加工的茶饼,仍有很浓的青涩之味。经过反复的实践,唐代出现了完善的“蒸青法”。 蒸青是利用蒸气来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形成的干茶具有色泽深绿、茶汤浅绿、茶底青绿的“三绿”特征,香气带着一股青气,是一种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天然风味茶。 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一篇中,详细记载了这种制茶工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在2~4月间的晴天,在向阳的茶林中摘取鲜嫩茶叶。 将这些茶的鲜叶用蒸的方法,使鲜叶萎凋脱水,然后捣碎成末,以模具拍压成团饼之形,再烘焙干燥,之后在饼...
清代的制茶工艺的发展。
清代的制茶工艺进一步提高,综合前代多种制茶工艺,继承发展出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绿茶的基本工序是杀青、揉捻、干燥。 但是,若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杀青后未及时摊晾、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造成茶叶变黄,后来发现这种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茶叶发黑,就形成了黑茶。 宋代时,人们偶然发现: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 红茶起源于明...
茶道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和渊源?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教义及僧侣生活的需要,就与茶结下深缘。 苏东坡曾作诗曰:“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就说明了茶中有禅,禅茶一味的奥妙。而僧人在坐禅时,茶叶还是最佳饮料,具有清火、提神、明目、解渴、消疲解乏之效。 因此,饮茶是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茶文化中,佛的融入是独具特色的亮点。 佛教徒饮茶史最迟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不分寒暑,昼夜不眠,每天只“服镇守药数丸”“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茶在寺院的普及则是在唐代禅宗兴起后,并随着僧人的饮茶而推广到北...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中庸”“礼治”的思想对后世茶道、茶礼的影响颇为深远。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道诸家精华。儒家思想自从产生之后,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就是以儒家的中庸为 前提,在和谐的气氛之中,边饮茶边交流,抒发志向,增进友情。“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的特点,构成了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 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 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性,积极入世。它们在意境和价值取向上,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要求和谐、平静,这其实仍是儒家的中庸...
宋代泡茶,采用的主要饮茶方式是什么?
宋代饮茶法基本上是唐人的延伸,但比唐人进步,程序也有所缩减。宋代流行的是“点茶”,方法如下: 洗茶: 茶饼放太久香味会变陈,应先放于清洁的容器中用热水浸渍,以便把表面凝固的膏去除,再以铃钳夹住,用微火灸干。 . 碾茶: 茶饼烘焙灸干后,包上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用银制或铁制的茶碾击碎,碾茶的时间要短,动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搁过久,茶色即呈昏暗。 . 罗茶: 茶虽经碾碎,然茶并不十分匀细,还得借茶罗筛过细粉,粗茶屑则不用。茶罗的纲目愈细愈好,茶末要足够细才能与汤完全融合,若茶粗,便易沉淀于杯底。 候汤: 唐代煮茶用釜,将茶末置入釜中煮。宋代则用...
欧阳修和茶的故事。
欧阳修的一生,在官场上有41年,期间起伏跌宕,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情操,就像好茶的品格一样。他在晚年曾写道: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官场沉浮的感叹,也表达了自己嗜茶的爱好。 欧阳修写茶的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很精彩。他喜欢双井茶,因此做了一首《双井茶》的诗,诗中描写了双井茶的特点以及茶和人品的关系。此诗为: 西江水清江石老, 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 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 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 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 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 至宝不随时变易。 ...
香山居士,白居易和茶的故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 有人统计,白居易以茶为主题的存诗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 《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这正反映了他爱茶的情况。 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
风雅茶圣,陆羽的那些事儿?
根据陆羽所作的《陆文学自传》,陆羽生于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因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后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 在龙盖寺学文识字、诵经煮茶为其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不愿削发为僧皈依佛门,陆羽12岁时逃出龙盖寺,开始漂泊不定的生涯。 后来在竟陵司马崔国辅的支持下,年仅21岁的陆羽开始了历时五年考察茶叶的游历。 经义阳、襄阳,往南漳,入巫山,一路风餐露宿,陆羽实地考察了茶叶产地32州。 每到一处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详细记录,之后他隐居在苕溪,根据自己所获资料和多年论证所得从事对茶的研究。 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
有关于茶叶知识的书籍?这几本足够了。
我国对茶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茶种植生产的相关技术,也留下了很多记录茶业的书籍。 在我国的茶业历史上,有很多研究茶业的专门人员,也有许多爱茶人,他们所留下的书籍中记录了大量关于茶史、茶事、茶人、茶叶生产技术、茶具等的内容,而这些书籍就被后人统称为茶典。 我国著名的茶典有:《茶经》《十六汤品》《茶录》《大观茶论》《茶具图赞》《茶谱》《茶解》等。 《茶经》是唐代陆羽经过对中国各大茶区茶叶种植、采制、品质、烹煮、饮用及茶史、茶事、茶俗的多年研究。 总结而成的一套关于茶的精深著作。全书共7000多字,分上、中...
一个关于南京雨花茶的故事。
南京雨花茶传说:“雨花茶”在我国名茶中实为罕见,但“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却十分悠久。 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 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却依旧很贫穷。 原来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竟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 但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
金山翠芽是什么茶?
金山翠芽系中国名茶,原产于江苏省镇江市,因镇江金山旅游胜地而名扬海内外。金山翠芽绿茶以大毫、福云6号等无性系茶树品种的芽叶为原料,高度发挥制茶工艺研制而成。 该茶外形扁平挺削,色翠香高,冲泡后翠芽徐徐下沉,挺立杯中,形似镇江金山塔倒映于扬子江中,饮之滋味鲜浓,令人回味无穷。 金山翠芽产于句容市武岐山。武岐山是江苏省第二高峰,这里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传说明朝刘基就在此山得道成仙,他为保朱洪武皇帝子子孙孙,就将此山龙脉切断,并种上茶树。 茶树长在龙体上,故清香润口,脆嫩润喉,香高持久,回味有甘。 . 【资料记载】1981年...
关于休宁松萝茶叶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
休宁松萝茶传说:据传闻,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门口摆有两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远,里面长满绿萍,香客来到庙堂对老方丈说,那两口水缸是个宝,要出三百两黄金购买,商定三日后来取。 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绿萍水倒出,洗净搬到庙内。 三日后香客来了见水缸被洗净,便说宝气已净,没有用了。 老和尚极为懊悔,但为时已晚。香客走出庙门又转了回来,说宝气还在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树,定能长出神奇的茶叶来,这种茶三盏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点种上茶树,不久,果然发出的茶芽清香扑鼻,便起名“松萝茶”。...
周总理与六安瓜片的情缘?
1975年秋,周恩来总理病重,徘徊在生死的边缘。 有一天周总理突然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询问有没有六安瓜片,于是工作人员寻遍各处,找来了六安瓜片,沏了一杯热茶端给总理。周总理喝了六安瓜片后,回味许久,说道:“谢谢同志们,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为想起了战友们,想起了叶挺将军,喝到了六安瓜片茶,就好像见到了他们……”
时大彬简介,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 职业: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 成就:确立了紫砂业高难度技术体系 代表作:三足盖壶,六方壶,紫砂扁壶,天香阁壶,僧帽壶 时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其父时朋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 正因为受其父亲影响,时大彬从小就对制作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立即自行毁弃。因此,但凡有大彬壶出世,必定是精品。 由于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 因此,即便他流传存世的作品极少,也依然被无数茶人名家推崇。据后世统计,大彬壶的存世...
品茶有哪些讲究?
品茶可分为4个要素,分别是: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悟茶韵。 这4个要素使人分别从茶汤的色、香、味、韵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将其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视为一种艺术追求。 不同的茶类会形成不同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茶韵,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茶带给我们的美感。 品茶,重在一个“品”字,其中包含的意蕴不仅是品鉴茶叶的优劣,更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趣味的意思。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缺少的正是这种闲情逸致。人们整日匆匆忙忙地工作与生活,真正能坐下来细细品茶的时间自然少了许多。 如果我们尚有些闲暇时光,不如选择一处安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