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品茶要禅定才能品出茶的真谛和情趣
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茶,不但蕴含着禅,道,儒的思想真谛,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人生哲理。茶道与禅道意境相融,随缘而生。 佛教讲究“禅定”,禅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坐禅要半跏趺而坐,头背正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过午不食”。茶叶性淡,具有醒脑提神的作用,特别有利于佛教修练禅定。所以佛家把茶叶称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以期止息杂虑,安静沉思,静心自悟。所以,只有用心品茶的人,才能品出茶的真谛和情趣。 ...
茶经七之事
茶经七之事介绍 王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充。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魏琅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
韩国茶道历史“朝鲜李朝时期”
这个时期朝鲜李朝时期,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饮茶之风颇为盛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流行朝鲜。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朝鲜中期以后,酒风盛行,又适清军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衰落。至朝鲜朝晚期,幸有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大师等的热心维持,茶文化渐见恢复。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
传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树
神农氏为发现者 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有一天,他翻山越岭,口渴得很,忽然有一片树叶飘落眼前,捡起细看,青嫩可爱;用手一摸,汁液润滑;以鼻一嗅,气味芬芳;用舌一舐,苦涩非常,于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神农氏便断定这是一种止渴、提神的树叶。 以当时来说,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已,真正使茶成为“国饮”,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不断地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的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使得这一深具民族性的饮料,能流传千古而为世人所饮用。 ...
裴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品赏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裴迪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详解】 天目山即古浮玉山,山脉横亘于浙西北、皖东南边境。有两高峰:东天目山,在临安县西北50余里;西天目山,在旧于潜县(潜阳镇)北40余里。两峰海拔都在1500米左右,山顶各有一天然池,好像一对朝天的眼睛,故名。两山俱产茶,且历史悠久。 陆羽《茶经》所指“杭州临安、于潜两县生天目山”者,即为该茶。据《于潜县志》与《临安县志》载:“该茶品质优良,清而不醨,苦而...
茶文化之红茶悠久历史文化
茶文化之红茶悠久历史文化 中国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文化发展到今天,饮茶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养生的重要载体。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是依据茶叶在制造中发酵程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颜色分类的。 红茶:红汤红叶,色泽乌润,冲泡后具有花香或蜜糖香,滋味醇爽。红茶呈红色是因为在加工中不经杀青,保持了酶的活性,使茶叶充分氧化后变成红色,为全发酵茶。 作者:于观亭 ...
茶之利用与发展
茶在中国很早就被认识和利用。数千年前我国就有了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据考证,茶被各阶层广泛普及、品饮大致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唐代《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说明茶已被世人接受的一个事实。又有唐诗人杜牧的一句“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更是生动地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随着茶文化逐渐被世人的接受和认同,才逐渐...
袁高《茶山诗》释义详解
袁高字公颐,唐宪宗时官礼部尚书。 【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
刘禹锡《酬乐天闲卧见寄》饮茶茶诗情茶详解
酬乐天闲卧见寄 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详解】 由于饮茶有破睡、益思的作用,能激发诗人文士的诗兴和创作才华,因而很多诗人将这种感受和体会写进诗中。正如此诗中所云:“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类似的还有唐司空图的“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唐薛能“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茶兴留诗客,瓜情想戍人”等。 ...
唐 温庭筠 《西陵道士茶歌》 欣赏
西陵道士茶歌: 唐 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歧,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文思敏捷。仕途不得 意,官至国子监助教。诗词辞藻华丽,风格浓艳。现存词六十余首,收入《花间集》。温庭筠曾著《采茶录》一书。 注释: (1)乳窦:有石钟乳的山洞。溅溅:水流貌。石脉:石中通水的细脉。 (2)绿尘:指粉末状的茶叶。愁草:人见春草而感怀发愁,因此称春草为愁草但这里的愁草指茶叶。春江色:指茶 叶绿如春江水色。 (3...
美国人喝茶冰茶以冷饮方式饮用
美国不生产茶叶,所消费的茶全部来自进口。美国人喝茶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对茶叶的外形不太重视,因此美国茶大多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或者为罐装、瓶装的茶水,大多数美国人喜欢喝冰茶,而对热茶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冰茶中不含有二氧化碳和热量,刺激性小,味道爽口。 美国的冰茶消费量是世界之最,其所进口的茶叶中80%以上是以冷饮方式饮用的。虽然美国是个咖啡消费大国,消费量远大于茶叶,然而有一半的人也在喝茶。美国的冰茶品种很多,有红茶、绿茶、中国乌龙茶;有加糖或不加糖的;有加果味香料的或纯茶昧的等。 ...
煎茶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
煎茶法特指陆羽《茶经》所记录的饮茶方法,故应称陆羽式煎茶法。西晋杜育《荈赋》有“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诗句,是说茶汤煎成之后,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若春日的百花。陆羽在《茶经》中引用“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描述茶煎成时的状态。 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尤其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煮饮法改进而来。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况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
东溪试茶录 茶病 试茶辨味必须知茶之病,故又次之
茶病(试茶辨味必须知茶之病,故又次之)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着看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半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梗谓芽之身除去白合处,茶民以茶之色味俱在梗中)鸟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鸟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丁谓之论备矣)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末熟则草木气存(适口则知)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受烟谓过黄时火中有烟,使茶香尽而烟臭不去也,压去膏之时,久留茶黄未造,使黄经宿,香味俱失,弇然气如假鸡卵臭也。) ...
妙峰山中觅茶魂
妙峰山位于湖州原南埠乡(今属妙西镇)。在南埠,有传为皎然、陆羽采茶处的“茶窠”(后辟为“浙北名茶良种母本园”)以及白龙潭、黑龙潭等优质水源,而葱茏毓秀的妙峰山,则是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认定的“唐代杼山”。 从古刹栖贤寺西行,经依山傍涧的滋坞村,抵达桑茶满园的妙峰山。踩着新铺的青石阶上行,一座云头柱高耸的石牌坊跃入眼帘,行楷“慕羽坊”横额为茶绿色,系韩国著名茶人朴权钦先生题写,1999年,“慕羽坊”由中韩茶界合建。柱上,为吴兴宿儒严在宽、武林诗翁戴盟撰写的楹联:“深入幽林,茶圣诗僧留胜迹;崇登三癸,惠风朗日聚群贤。”“苕水长流,璀璨茶经传四海;...
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
普洱茶,云南的世界名茶普洱茶是以古普洱府所管辖地区的云南大叶种茶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后发酵)形成的符合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这里包含了义:四个条件: 一、产于古普洱府辖区 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设置普洱府,普洱府治所(官衙)设在现在的普洱县城里(原宁洱县),普洱府下辖现在的思茅市、整个西双版纳州和临沧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古普洱府)生产的茶叶,是认定普洱茶的第一个条件。 二、原料是大叶种的晒青毛茶 大叶种是中国云南特有的茶树品种,一般茶叶叶片长12至24厘米,有革质感,比其他茶树品种叶片厚韧。 用...
茶经二之具介绍
茶经二之具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襜,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
饮茶的故事“智常不让南泉吃茶”的故事
《景德传灯录》,成书于北宋景德(1004- 1007年)年间,为北宋禅僧道源编撰,在这部书里面记载有很多关于僧人饮茶的故事。其中卷七讲述了一个“智常不让南泉吃茶”的故事。 样师智常和南泉一同云游四方。这一天,两个人即将告别的时候,共同煎茶晶茗,作为临别前的最后一会。烧茶的时候南泉向智常问道:“从前和师兄探讨过一些禅浯,现在大都已经明白了,日后要是有人向我问起悟道大事,我应当如何回答?”智常望着眼前的一片地说道:“这块地方非常适合建一座庵堂!”南泉说:“筑庵的事我们暂且先不讨论,这个悟道大事应该如何?”智常一听,一下子就把正在煎茶的茶铫打翻,自...
古六大茶山三月茶节
古六大茶山三月茶节 在“古六大茶山”的勐腊县象明乡四山,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三月三”的山歌: 一年一个三月三,赶起骡马进茶山; 粗茶细茶勒两驮,莫让阿郎空回乡。 茶香浓来三月三,四处马帮闹茶山; 阿郎搜够全年茶,粗茶细茶都勒光。 这阴历“三月三日”究竟是有何特定含义的日期呢?本来,它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自古以来的传统茶叶节日。“古六大茶山”茶业衰落前,五湖四海的商贩和消费者,为了购买到合意的普洱茶,常常不远千里亲身赶来购茶。为协调好农、商之间的生意机遇,联系“六大茶山”春茶上市的季节,两边商定了这个生意时节。 到了清代,因为宫殿...
中国历史饮茶文化介绍
饮茶文化发展 宋朝 饮茶在宋代兴旺至极,大大小小的茶馆比邻皆是。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赵佶撰写《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帝王之名论述茶学、倡导茶文化的皇帝。 宋代茶叶重心开始向南移,建茶崛起。建茶是广义的武夷茶区,即今闽南、岭南一带。此时茶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由唐以前的紧压饼茶变为末茶、散茶。数量上仍以饼茶、团茶为多。同时出现用香花薰制的调和茶。 宋代品饮采用点茶法,接近于我们现代的饮用方法。贡茶的出现促进了饮茶的发展,“斗茶” (又称“茗战”、“点茶”、“斗碾”,是品评、判别茶叶优劣的方法)之风大兴,影响十分深远...
安化黑茶历史文化及功效介绍
千百年来,安化黑茶被誉为:古丝绸路上的神秘之茶。尤其被边区牧民视为“生命之茶”。黑茶的这种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播,对今天的社会更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在全国由南及北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同时,做为湖南省龙头企业的“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批黑茶“品牌”产品。 怡清源首创国内新款——炭焙茯茶 怡清源炭焙茯茶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增古法焙茶工艺,保留了火香原味、并兼 具黑茶的醇厚劲道,韵味更甚于岩茶。所采用的独特的“散茶发花”技术,进一步保证了炭焙茯茶中“金花”的内含物质更为丰富。 “金花”所独具...
唐代的煮茶法并“微有声”称为一沸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煮时,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打,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救沸育华”,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
元稹《早春登龙山静胜寺》茶诗详解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 元稹 谢傅知怜景气新,许寻高寺望江春。 龙文远水吞平岸,羊角轻风旋细尘。 山茗粉含鹰嘴嫩,海榴红绽锦窠匀。 归来笑问诸从事,占得闲行有几人。 【详解】 此诗为元稹贬谪江陵府士曹参军期间所作。同期还有一诗,《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中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谢公愁思渺天涯,蜡屐登高为菊花。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咏碎龙山归去号,马奔流电妓奔车。”两首诗都是描写元稹与同僚登荆州城西门外龙山游览的情景。一首写早春,一首是重阳节,但“山茗粉含鹰嘴嫩”、“茗碗寒...
普洱茶中的茶禅一味
在中华文化传承的释道思想中,品茗意境是宁静而淡泊。云南普洱茶无论在生长、加工、饮用都十分“平常自然”,不是刻意而做作,也不因赶时髦而标新立异,是实事求是、习以为常、合乎自然的行为和规律。不呈欲望,不强求之,顺其自然,就是天地之间,苍生万物,都有其生死、运行、因果的道理。这些道理,有的是永恒性的“常道”。 永恒性的普洱茶是先天自然,而时代性的加工,也符合后天的自然。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讲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禅一味的中国传统释家禅茶茶道,与道家茶道,同样是中华茶文文化的经典。中国的茶已在...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茶歌鉴赏
《西山兰若试茶歌》(唐·刘禹锡) 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确是茶史上,特别是制茶技术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献,值得重视。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辨煮﹐桐君有录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花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佳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锅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诸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
唐宋明清时期茶与茶具介绍
茶与茶具的搭配是很有讲究的,为了欣赏到最佳的湿茶、叶底、汤色,茶具需要根据茶的特性来选择。在唐宋明清时期,随着每个朝代茶叶种类、形态的不同,茶具也有相应的变化。 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淡红”色。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陆羽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 宋代,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的“白色”。宋代蔡襄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明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