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各民族茶文化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

    茶与风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2017-09-29 12:24:23
    734
  • 唐诗里的茶主题体现唐代茶文化的一大特征

    唐诗里的那些茶:菰稗为饭茗饮作浆 唐代的茶尚局限在隐遁或闲适的领域。况且在其他的主题上(美人、塞外等)茶都没出现。即使作为官僚饮茶,也只是在自家的书斋里或在送别的宴席上,在静寂的场面下进行。应该说这是唐代茶文化的一大特征。 (1)《洛阳伽蓝记》卷二有陈庆之诬蔑吴人之词“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卷三在魏王侯间有以“酪奴”、“水厄”等隐语轻视茶的话。“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2)《宋高僧传》卷八《唐兖州东岳降魔藏师传》云:“释藏师,姓王氏,赵邵人也。父为亳州掾。稚齿寻师居然慕法,而性好独处。谯多厉...

    2017-09-29 08:31:03
    770
  • 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茶诗品鉴

    岑参 (约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与高适齐名,风格也大略相近,并称“高岑”。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释义】 风炉,煮茶所用的火炉。《茶经》:“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凡三足,设三窗,底一窗为通飚漏烬之所。《土风录》:‘煮茶炉曰风炉’。”诣,往,到。水碓(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辍棹(chuòzhào),停船。 踟蹰(chíchú),徘徊不进,犹豫。 【详解】 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

    2017-09-29 04:37:43
    760
  • 败酱归芍茶清热祛瘀 养血生新功能

    败酱归芍茶 原料:败酱5g、当归3g、白芍3g、续断3g、生地3g、红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败酱、当归、白芍、续断、生地至水沸后,冲泡红茶10分钟即可。也可直接用300ml开水冲饮。 功能:清热祛瘀,养血生新。 用途:产后恶露不止。 来源:《外台》。

    2017-09-29 00:44:23
    738
  • 茶的由来“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

    2017-09-28 20:51:03
    621
  • 关于藏茶养生的记载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皓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千人服之,永永不厌,与粗食争衡,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术、黄精,徒云上药,至效在数十年后,且多禁忌,非彼论也。今宇内为士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碧涧、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古人考证有误,植茶始祖吴理真是汉末人,东晋是茶传入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时间。)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以茶入药之说。《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有南方八个小国,将蜀都部落子民为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以茶代...

    2017-09-28 16:57:43
    662
  • 唐朝茶事“比屋之饮”

    比屋之饮说的是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唐都长安几乎走进家家户户的意思。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日趋繁盛,文化昌明,社会处处生机,充满活力,这些有利条件为包括茶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茶圣陆羽就是生于这样一个繁荣的朝代,正如《茶经》中所说的“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开始从皇宫、贵族、文人雅士阶层逐渐普及到社会中下阶层,特别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社会上茶道兴盛,饮茶之风大兴,有“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等记载。史料记载,...

    2017-09-28 13:04:23
    619
  • 英国人喝茶对茶点的讲究

    英国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著名的英国西南部的奶茶还包括特殊的烤饼,与当地独有的奶油外加果酱。由于松饼需要趁热吃才能吃出口感以及香味,需要首先品尝。 通常顺序按照口味区分: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因此取用时从底层逐渐往上取用,先吃最底层容易饱腹的三明治和松饼,然后是第二层的蛋糕等甜点。 最后才是第三层的水果饼干等小点。下午茶讲究的是轻松的家庭风格,所以用手而不是用刀叉取点心仍是至今的传统。 ...

    2017-09-28 09:11:03
    738
  • 七子饼茶美丽动人的传说

    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一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毋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枯(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枯,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一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取名哈尼(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八个儿女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

    2017-09-28 05:17:43
    657
  • 茶典故“隋文帝饮茶医头痛”隋朝饮茶,蔚然成风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一直名声不振。根据目前发现的已知文献记载看来,受南北文化差异的影响,茶事在南北朝时期四川和江南地区相对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茶叶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地Ⅸ多数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而具有占老印记的黄河流域,虽然早在_T多年前就有蜀人曾向周武王晋献贡茶的故事,又有春秋时期齐国晏婴食茶的传说,但综观各种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饮茶之事要相对落后很多,记载乇肃在北魏谬论“酪奴”的《洛阳伽蓝记》一书就是佐证。如今,无论南方北方,饮茶已经成为我陶人民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爱好。那么,饮茶究竟自何时起在黄河流...

    2017-09-28 01:24:23
    874
  • 诸葛亮“茶祖”六大古茶山传说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自此南糯山有了茶。人们...

    2017-09-27 21:31:03
    630
  • 云南兄弟民族茶文化龙虎斗茶介绍

    茶的风情物语之 龙虎斗茶 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放在瓦罐里熬得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搂,浑身有力。

    2017-09-27 17:37:43
    748
  • 近现代的茶饮发展及现状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在开发传统茶饮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使古老的茶饮文化得以推陈出新。深入细致系统的科学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茶饮技术,为大众的健康生活服务。 民国时期的茶学家吴觉农、胡浩川在1934年发表了《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赵烈的《中国茶业问题》、胡山源的《古今茶事》等茶学著作也相继问世,奠定了现代茶学研究的基础。尽管这批有志于茶学事业的人士为此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茶饮业发展十分缓慢。 解放后茶饮事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建立了近千家国营茶...

    2017-09-27 13:44:23
    786
  • 中国饮茶发源地点介绍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2.四川: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3.云南: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5.江浙: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

    2017-09-27 09:51:03
    613
  • 不知春茶传说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种品质极为优异的名种茶树叫"不知春"。为什么叫不知春呢? 传说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读《茶经》,吟茶诗,作茶赋、喝山茶。一天,他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亲临其境,尝试一番。 但来到武夷山后,不巧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甚为扫兴。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顺得山路来到九曲边,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龙窠看到了"大红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鸡冠",在凤林丹岩看到了"吊金龟"等等茶树名种,只是茶树上的嫩梢芽叶已不多见。 当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忽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似兰又似桂,清甜浓郁。顺着香味走去,来到...

    2017-09-27 05:57:43
    836
  • 徐寅《贡余秘色茶盏》品茶茶诗鉴赏

    【贡余秘色茶盏】 作者:徐寅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溃。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释义】 捩(liè),扭转。 秘色,瓷器上的青色釉彩。 《候鲭录》六:“今之秘色瓷器,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详解】 品茶,除了对茶叶、水有很高的要求外,茶具也十分讲究。陆羽在《茶经》中设专章专论“烹饮器具”,对当时六处名窑加以品评排列,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评价的标准,除产品质量外,主要看是否“益茶”。越州碗“口唇不捲,底捲而...

    2017-09-27 02:04:23
    748
  • 李商隐《即日》煎茶茶诗作品详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即日】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详解】 此诗描述了在曲池旁边的竹林间,用小鼎煎茶,同老道长一边品茗一边对弈的情景。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宏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 ...

    2017-09-26 22:11:03
    636
  • 茶馆喝茶欣赏茶艺不一样的体验

    如今饮茶叹茶谈茶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更是风行一时,从最早的茶馆到各地茶艺表演,到收藏茶具成风,能体味到一路的茶文化气息不断的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耳濡目染的机会也多起来了。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

    2017-09-26 18:17:43
    651
  • 正文大观茶论之二

    【原文】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①,其味疏以薄②,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③,其叶疏以暴④,其味强以肆⑤,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①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②其味疏以薄:疏,稀、少。〈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③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④真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 ⑤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

    2017-09-26 14:24:23
    763
  • 鸠坑茶茶史追溯介绍

    鸠坑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1200余年前,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记载着睦州鸠坑茶。据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唐代李肇撰写的《国史补》中把鸠坑茶列为全国十五大名茶之一。《雉山邑志》和《严陵志》中记载了“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 元代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亦载:"… …鸠坑地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品尝鸠坑茶后欣然咏诗赞道:“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2017-09-26 10:31:03
    873
  • 饮用方式从咀嚼到煮饮再到冲饮

    茶最早是以生嚼的方式为人们利用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这里讲的神农以茶解毒,很可能就是对生的茶叶进行咀嚼服用的。而在这一阶段,茶是作为解毒药物来应用的。 后来,人们开始用茶来煮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煮菜汤。晋代郭璞为《尔雅》中的“槚,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中的“槚,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茗粥。而唐代杨华也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见,晋代到唐代期间,人们是习惯将茶煮成羹来吃的。 早...

    2017-09-26 06:37:43
    633
  • 乾隆与茶的故事民间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 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

    2017-09-26 02:44:23
    672
  • 茶文化中的禅宗佛教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

    2017-09-25 22:51:03
    684
  • 中国茶道道家“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

    2017-09-25 18:57:43
    835
  • 茶饮毛峰 一直寒窗,一直喝茶

    作品: 茶饮毛峰 作者:张梅 毛峰于我,像老友。 尚不懂喝茶的少年时代,每到岁末,父亲便会备好新年待客的茶,亮绿的袋子,鼓囊囊的茶叶,袋上写着字体飘逸的“毛峰”二字。到了年初一,嫩尖的茶叶被母亲放在胖圆的白瓷茶壶里,兑满满一壶水,每来拜年的亲友,总是要倒一小杯。暖暖地捧在手里,夹一筷切得细细的干子丝,好茶好干丝的夸赞总是要在农历新年的早晨被来客说上几遭。 毛峰,茶生黄山。提到名山,安徽的黄山屡被提及,就像提到十大名茶,毛峰也在其中。初喝毛峰时,并不知它位列十大名茶。 五岳中我只看过泰山,暮色中抵达,已见其雄浑。泰山去过才去黄山,虽然离黄山更近...

    2017-09-25 15:04:23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