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武夷四大名丛铁罗汉茶名由来
武夷四大名丛之一铁罗汉,原产于武夷山慧苑内鬼洞(一说在竹窠岩),是武夷山茶中最早的名丛。早在唐代,铁罗汉就作为民间相互馈赠的佳品。宋、元时期铁罗汉被列为“贡品”,尤其是元代,武夷山还专门设立了“焙局”、“御铁罗汉园”。清代,铁罗汉作为武夷岩茶珍品,远销西欧、北美等世界各地。 关于“铁罗汉”茶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则“罗汉赐梦插枝成茶”的故事。相传,宋代某年,王母娘娘在武夷山幔亭峰设宴款待五百罗汉,嘉奖五百罗汉在人间降魔消灾,普度众生。席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个个都成了醉神仙,其中,管茶的罗汉醉得更厉害。散席后,管茶罗汉途经慧苑坑上...
黑茶起源
黑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边销团块茶,便于长期远运。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四川绿毛茶要加工为蒸压团块茶的半成品,要经过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黑。通过这样实践,有了变色的认识,就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发明为黑毛茶的制法。 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使叶色变成褐绿带黑,而后烘干为黑毛茶,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以后的。 渥堆作用与四川绿毛茶堆积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变色过程大大...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饮茶茶诗赏析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号和靖,杭州钱塘(今杭州)人。少孤力学,恬谈好古,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至城市,种梅养鹤自娱,终身不仕不娶。 【烹北苑茶有怀】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释义】 北苑在福建建安东三十里凤凰山麓。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遣使就北苑造茶圃,成为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地,降及宣和间,北苑贡茶极盛,“凡有四千余色(种),四万七千一百斤有奇”,为世所瞩目。 【详解】 在唐朝陆羽之前,人们饮茶粗放,如喝菜汤。自《茶经》问世之后,人们掌握了煎茶法,懂得了清饮细品的饮茶方法和技艺。林逋在品赏当时名...
茶事起源“古老的茶文物”
茶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关系到茶的文物十分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画、山泉,以及有关的茶文化遗址等等,无一不是茶文物的组成部分。 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关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迹。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 唐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门县)人。他所著的《茶经》,茶学者经常提到的还有33种版本存世...
茶之诗词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 “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 酒针锋相对答曰: “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
茶香怡人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陆羽著《茶经》,他在制茶和评茶方面贡献突出,被尊称为“茶圣”,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文学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倡导作用。此外,与陆羽为忘年之交的诗僧皎然,对于茶文化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皎然是唐朝中期时在茶文学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能手,他关于茶的诗赋,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咏茶文学的创作趋势,甚至陆羽的《茶经》,也是在皎然的帮助和鼓励下得以完成的。而今,我们透过几首皎然创作的诗文,来了解这位茶文化的又一巨人。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是皎然咏茶之诗的代表作之一。皎然在诗巾...
关于黑茶起源历史文化发展
黑茶当是在明末清初开始制造的,比黄茶为迟。 “黑茶”两字在宋神宗熙宁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现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明会典》亦有载:“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勿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运至汉中府辨验真假黑黄斤篦。”但16世纪以前的这些记载中的“黑茶”是指由绿毛茶经过加工作色得来的,与我们现在所说“黑茶”(青砖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产地始于安化,安化黑毛茶创制于16世纪末期,制造上经杀青、揉捻后再渥堆,...
巴山雀舌茶叶的历史渊源
巴山雀舌历史渊源 当地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西周年代,其《华阳国志.巴志》。“园有芳蒻香茗”最早记载当地种茶的摩崖石刻是宋大观的石窝场古社坪的《紫云坪值茗灵园记》,上世纪80年代初,万源两名科技人员在西南大学教授的指导下,与万源草坝的工作人员通过多年研究,于1987年终于研制茶之极品“巴山雀舌”。 “巴山雀舌”问世出名后,张爱萍将军曾为其提字,并于1989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
铁观音茶的美丽传说
铁观音魏说 相传,清朝雍正三年(1720年)前后,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农魏荫(1702-1774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天清晨,他都要在家里供奉的观音菩萨点三炷香,敬奉三杯清茶,十分真诚,从来没间断过。 有一天夜里,魏荫在睡梦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沿着林间小道来到一座观音庙旁,只见古松耸立,溪涧上空云雾缭绕,云雾中三条巨龙若隐若现。隐约传来观音菩萨的声音:“庙旁龙潭边石缝中有一株茶树,乃茶中极品,常饮此茶可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念你虔诚,御赐予你,望你悉心培育,广为传播,造福人间。”语音刚落,只听见一声巨响,眼前电光一闪,三条蛟龙现真身,一边向观音庙叩首,...
古代茶典故李德裕与惠山泉?鉴水别泉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
老张爱喝茶
老张喜欢喝茶,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沏一杯茶,然后再看报纸,然后再干工作。 自己掏钱买的,而且都挺贵的。虽然自办公室也有公家花钱买的茶叶,可那茶叶老张看不上,用老张自己的话说,他是不想沾公家的便宜呢。 除了老张,办公室里的其他人是不喝茶的。公家的茶叶也只有在有客人来时,才会派上用场。 可是,来办公室的客人中,有因公的,有因私的,有熟悉的,有陌生的。大凡来了领导或者某位同事的近亲挚友,公家的茶叶是拿不出手的,于是同事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老张的茶叶。老张的茶叶就放在办公桌左边的抽屉里,也不上锁,取起来很方便,喝起来又很香,更主要的,老张一向是...
碧螺春 陈康祺 茶诗
碧螺春 陈康祺 (清)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有趣的茶回文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所谓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回文趣事。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有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有四个字:“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 “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 而且这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给人美的感受,增强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有些茶碗上也有这样的字。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 不可一日无此君, ...
杜牧《题茶山》茶山的秀美景色作品
【题茶山】 杜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豗。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详解】 此诗是杜牧在宜兴任贡茶督造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茶山的秀美景色与宜兴所产茶叶的优良品质。 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和江苏宜兴(古名阳羡、义兴)二地之间,两地均产茶,自唐代...
六朝茶事中国茶业的东移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便利的地理条件和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茶业和茶文化也得到较大发展,该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中的地位,逐渐明显且重要起来,呈现出取代巴蜀之势。此外,由于六朝基本上都是定都建康,中国茶业的重心也逐渐由西向东移,从而使得中国南方,特别是江东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有了较快发展。 同一时期,中国东南方的植茶也逐渐由浙西扩展到现在的温州、宁波沿海一带。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今江苏省常州的古名,表明东晋末期以及南朝时,长江下游一带种植的茶叶也著名起来。 ...
古代著名茶人李渔介绍
李渔(1611—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在李渔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装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渔行老板钱小江与妻...
蔡襄“大小龙团”智分辨
茶文化在我国宋代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朱时茶人辈出,他们饮茶不仅重视技巧,而且追求神韵精致,对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的茶人中,著名书法家蔡襄的茶艺尤为高超精湛。无论是制茶还是品茶,蔡襄都极为精通。同时,他还将自己独到的茶事见解和理论著述成文,留给后人。关于蔡襄分辨大、小龙团茶的逸闯传颂至今。 同为“宋四家”之一的苏轼,曾经作诗描述蔡襄和丁渭研制龙团茶争宠的事情。诗文如下:“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相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前丁后蔡”指的就是丁渭和蔡襄。丁渭为福建转运使时负责监造贡茶龙...
僧人寺院中的茶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也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中。 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戒、定、慧便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 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过午不进食,且要戒荤吃素;定和慧,则是要求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 为此,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正好,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 久而久之,僧人饮茶修行,逐渐成为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然而,佛教对饮很...
唐代茶诗岑参《郡斋平望江山》赏析
岑 参唐南阳人,天宝三年(744)进士。历任率府参军、右补阙、起居郎、虢州长史,后出任嘉州刺史。代宗时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兼侍御史,官终于蜀。善属文,其诗格调尤高。世称岑嘉州。有集8卷。 《郡斋平望江山》全唐诗 卷200 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 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庭树纯栽桔,园畦半种茶。 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赏析:岑参虽是唐代南阳人,但久居长安,在长安并有他的终南别业、杜陵别业,别业之一在今西安西南郊区。诗人迁官蜀地,居住的地方东有江河与楚地相通,北依大巴山,那是一个山光水色极为美丽的地方。诗人在那里生活感到惬意,也有闲...
宋徽宗茶宴飨群臣
贡茶被作为赏赐之物赐予臣子,是宋代君臣关系中用于表示友好的独特现象。皇帝不但将茶叶赐给身边的近臣,而且对于颇有好感的地方官,也有恩泽。根据《宋史·苏轼传》的记载,元祐初时,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时,执掌政权的高太后对其产生好感,因而特地遣内侍赐予苏轼龙茶和银盒,以示慰劳。 然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君主赐茶摇身一变,开始以茶宴飨臣,虽然这样做表面上看来使得茶的内涵更为丰富,但是实际七却是更加奢靡浪费的举动。宋徽宗赵估乃宋哲宗赵煦之弟,是北宋的第八代皇帝。他沉湎于百艺,荒淫腐朽、无能昏庸,最后竟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合...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源流介绍
普洱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据记载,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 到东汉时期,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 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气候。距今1700多年。三国之后,普洱茶作为商品对外地贸易,时渐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形成了茶叶商品基地。 唐使攀绰在其所著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即是指普洱茶:古“银生城”在今云南省景东县,为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地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思茅地区:“诸山”指的就是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千年圣地“六大茶山”。明代,普洱茶即作为专有名词载入书籍。 清人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
贯休《题兰江言上人院》茶诗茶词赏析
贯休(852—913),本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僧人。五代前蜀画家、诗人。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之为“禅月大师”。 【题兰江言上人院】(二首之二) 只是危吟坐翠层,门前岐路自崩腾。 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 【详解】 贯休是一位有傲骨、有个性的高僧。他为投奔吴越国王,曾献诗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可国王对“十四州”不满意,嫌寒酸,要求他改为“四十州”,否则不见。对这仅仅颠倒两个字即可取悦国王的事,贯休就是不干。他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孤鹤,何天不可飞?”其家乡兰溪,出产名茶兰溪毛峰,主要产于兰溪县下陈乡、朱...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品
中国人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品,同时,也是“开门七件事”之中唯一一件可以入道之物。 在隋唐之前,茶叶一直都是皇家贵族的专享的饮品,在陆羽的《茶经》诞生之后,茶叶的产量才逐步增加,茶叶开始作为生活必需之物,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许多种深意,茶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羽扇纶巾、松间石上、竹炉泉水烹茶时的雅趣,也是历代高僧修行时降服睡魔的良伴,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流传千古,成为禅林佳话。 后来,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茶叶不仅是生活之需,同时也是国家主要的...
茶里人情“人情的深浅在茶水中显影”
没有茶喝,那是不会平气的。徐志摩先生拜见英国作家哈代,在客厅里坐了那么久,没听到主人招呼一杯茶,徐先生心里就嘀咕开了:“老头真吝啬,连茶都不教人喝一盏。”没有海珍山味,当有蛋炒西红柿嘛,没有蛋炒西红柿,当有萝卜白菜嘛。“没有桃子,得沏茶喝。”朱自清先生不平则鸣,他喊。朱先生春上约人到山寺去吃桃子,桃花才刚开,哪来的桃子?朱先生就对道人喊:“没有桃子,得沏茶喝。”大家喝了一大杯,“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没给茶喝,咱们不回去,看你给不给。 我说过,茶是很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牵系到人情的都很世俗。茶品即人品焉,或热或冷的茶里沉浮着性...
安溪茶艺之本之韵之德之道
“安溪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 茶艺提示: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