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李商隐《即日》煎茶茶诗作品详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即日】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详解】 此诗描述了在曲池旁边的竹林间,用小鼎煎茶,同老道长一边品茗一边对弈的情景。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宏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 ...

    2017-09-26 22:11:03
    636
  • 正文大观茶论之二

    【原文】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①,其味疏以薄②,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③,其叶疏以暴④,其味强以肆⑤,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①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②其味疏以薄:疏,稀、少。〈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③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④真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 ⑤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

    2017-09-26 14:24:23
    763
  • 鸠坑茶茶史追溯介绍

    鸠坑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1200余年前,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记载着睦州鸠坑茶。据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唐代李肇撰写的《国史补》中把鸠坑茶列为全国十五大名茶之一。《雉山邑志》和《严陵志》中记载了“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 元代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亦载:"… …鸠坑地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品尝鸠坑茶后欣然咏诗赞道:“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2017-09-26 10:31:03
    873
  • 饮用方式从咀嚼到煮饮再到冲饮

    茶最早是以生嚼的方式为人们利用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这里讲的神农以茶解毒,很可能就是对生的茶叶进行咀嚼服用的。而在这一阶段,茶是作为解毒药物来应用的。 后来,人们开始用茶来煮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煮菜汤。晋代郭璞为《尔雅》中的“槚,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中的“槚,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茗粥。而唐代杨华也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见,晋代到唐代期间,人们是习惯将茶煮成羹来吃的。 早...

    2017-09-26 06:37:43
    633
  • 茶文化中的禅宗佛教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

    2017-09-25 22:51:03
    684
  • 关于种子茶传说

    关于种子茶,据考源自台湾,故又称台湾茶。传说柏峻村第六代先人,有兄弟俩于1685年前往台湾当农师。当地有一种名叫乌龙的茶树,其叶可作消食止渴的饮料。 约于1690年前后,兄弟俩回家乡时带回乌龙茶子种植于该村大岽山一带。而西岩茶的种子则由戏班捎来。据说清道光年间,上饶堡陈坑村(今饶洋镇西岩山下的陈坑村)“彩华香”戏班往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演出,饮用该乡自产茶叶,演戏时精神顿作,声色俱佳,遂于返乡时带回茶子植于西岩山分水坳牛寮岗。 ...

    2017-09-25 07:17:43
    698
  • 普洱茶文化,你一定要了解的茶文化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云南普洱茶是云南独有大叶种茶树所产的茶,是中国名茶中最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的茶类,其饮用方法异常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清饮指不加任何辅料来冲泡,多见于汉族;混饮是指于茶中随意添加自己喜欢的辅料,多见于香港、台湾,如香港喜欢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参等养生食料。 耐泡是普洱茶的一个优点,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茶,最多可以泡20次以上,其味与汤色会随着泡的次数增加慢慢的减淡。普洱茶在产地、品种、品质、制作工艺...

    2017-09-25 03:24:23
    867
  • 白居易《食后》茶与诗妙句详解

    食后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详解】 午饭后,睡午觉。午觉起来,有滋有味地喝上两碗茶,无忧无虑无烦恼,这就是安命乐天的生活方法。有50首。此诗是写他用山泉水煎茶时,想到无法让同自己一样喜爱茶饮的亲友一道品尝的感受,短短数语,情真意切。

    2017-09-24 19:37:43
    701
  • 坦洋道上万担茶 坦洋工夫盛极一时

    坦洋道上万担茶 坦洋道上万担茶,这种场景大概很难见到了。或者是因为我拜访的时候,并不是茶季。 我去的是福安社口镇坦洋村,当地出产的红茶刚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列入第一批《全国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目录》。它曾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吨左右,产品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当我去拜访这座茶乡的时候,整个村子异常冷清,几乎没有活动的身影。如果不是有鸡犬相闻和偶尔冒出的炊烟,我甚至会以为这里不过是座废弃的村庄。坎坷不平的土路沿着小河...

    2017-09-24 15:44:23
    704
  • 中国古代的斗茶发展及文化历史介绍

    ? ? “斗茶”是宋代的名称,在唐代称作“斗茗”或“茗战”。这种活动始于唐代的福建建州(今建瓯)茶乡。这是一种在每年春茶焙炒后,茶农和茶客们比试新茶优劣的比赛活动。“斗茶”中的“斗”,如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吾宁斗志,不能斗力”一样,是竞争、比赛的意思。这种斗茶具有比技巧、赛输赢的特点,每次斗茶都会吸引人们参与、观看。 ? ? 斗茶的产生,标志着人们饮茶规格的提升,不再是为了解渴而饮茶,而是提升为一种消遣性的品味茶质量高下的活动。后来演变为筛选贡茶的一种方式。它之所以在福建建州产生,就是因为建州是福建的著名茶...

    2017-09-24 11:51:03
    889
  • 养眼一杯春“只要有一壶茶在手,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开心的。”

    爱茶的人,如果没有一只紫砂壶,那么,你就等于没有居家的妻子;如果没有一只钢化玻璃茶杯呢,那么,你就等于没有交面的知己;纯粹的玻璃杯,不说也罢,那种易碎品,至多是情人而已,有之,只当一番艳遇罢。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据说越窑茶具,茶人是最爱的,为何而爱?无他,薄亮透明焉。薄,我是不太敢爱,薄情人,谁敢爱?我是个粗粝的人,爱摔情绪,一摔,不就粉碎了么?但我爱透明,透明,多好,如果能让我一眼看到你的底部心思,那多好啊,透明对透明,相看两不厌。越制茶具,是那么透明,“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月来月入壶,云来云映水,青青的茶叶赴身杯中,你静静...

    2017-09-24 07:57:43
    855
  • 李德裕《村舍》茶待客茶诗详解

    【村舍】 李德裕 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 移蔬通远水,收果待繁霜。 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 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详解】 这是许浑送从兄归隐蓝溪所作的第三首诗。诗中描写村舍农家有自种蔬菜、水果、粮食,自给自足,还有茶有酒招待客人,隐居于这样的地方,确实胜过为名利在尘世奔波忙碌。“山厨焙茗香”,是指自己种植、采摘、制作茶叶。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太和进士,历忠、建、江三州刺史,终御史中丞。 ...

    2017-09-24 00:11:03
    641
  • 仙人石茶来源传说

    仙人石茶 茶为仙草、灵芽,寄托着中国古代隐士与道士的一种羽化登仙之境。因而古代名茶传说中常蕴涵着神仙道化的文化基因。 仙人石茶,湖南湘阴县的明代名茶,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据明嘉靖《湘阴县志》卷上记载:“仙人石,在治东四十里。相传仙人立石上,扳茶树而望白鹤山,俄而去……至今此地茶最佳,号仙人石茶。”

    2017-09-23 16:24:23
    844
  • “吸尽西江水”一碗茶一口饮尽

    吸尽西江水 现今日本的茶道理念中,通常将茶比喻为“西江水”。在茶人看来,一碗茶正如西江之水,蕴涵着宇宙万物、天地乾坤,如果将一碗茶一口饮尽,即称之为“吸尽西江水”,便会对人生有所参悟。“吸尽两江水”原本是一句禅语,出自《五灯会元》中马祖禅师和庞蕴的一段禅机对话。 马祖禅师,法号道一,俗家姓马,因而世称马祖,什邡(今属四川)人。他拜谒南岳怀让掸师修身得法之后,便前往江西聚徒说法,并且创建禅寺,一时间法席隆盛。样宗六祖慧能的众多后世中,最为繁荣的当属马祖道一的门叶,样宗在马祖道一的传播下,达到鼎盛阶段。据《五灯会元》记载,唐贞元初年(785年...

    2017-09-23 12:31:03
    757
  • 茶文化小知识“茶的起源与历史”

    茶的起源与历史 1. 茶的起源 茶,源于中国。茶文化更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茶的发现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 2. 中国茶的历史 茶开始作为防病治病的药物,生煮羹饮,发展到蒸青塑型,唐朝的煮茶,宋朝的点茶,明朝的泡茶。从明末清初开始做发酵茶、红茶、花茶等。

    2017-09-23 08:37:43
    648
  • 古代“茶人”毛文锡介绍

    毛文锡,字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进士,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使,加为文思殿大学士,拜为司徒。其后被贬为茂州司马。后蜀向后唐投降,毛文锡随后蜀皇帝王衍一起入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辞章任职于内庭。著有《花间集》、《茶谱》两部专著。 毛文锡是我国五代历史上茶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茶谱》面世,标志着自陆羽之后我国茶叶的发展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天地。 唐朝是我国茶叶、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茶经》的出现,为唐朝茶文化树立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与《茶经》相比,《茶谱》记载的内容却是在《茶经》的基础上有很大的突破,是仅次于《茶经》...

    2017-09-23 04:44:23
    632
  • 易武茶区茶园历史悠久

    易武茶区 现今狭义的“易武茶区”则只称易武与曼撒,市场广义的“易武茶区”涵盖范围包括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等茶区。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古树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 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

    2017-09-23 00:51:03
    795
  • 清代茶文化地方茶俗的发展流传

    清代茶文化在民间的深入,还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茶俗的发展流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例如茶叶的生产习俗、茶业经营、日常饮茶、以茶待客、节日饮茶、婚恋用茶、祭祀供茶、茶馆文化、茶事茶规等,涉及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地区不同,风俗不同,饮茶也不同。北方人喜欢喝花茶,江浙人喜欢喝绿茶,福建人擅长饮乌龙茶,两广人则喜红茶,而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边茶”属于黑茶。 同时,明清时期还涌现出大量悦耳动听的茶歌、别开生面的茶舞、幽默风趣的茶戏和曲折动人的茶故事,可谓各种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繁华似锦。 ...

    2017-09-22 20:57:43
    882
  • 茶中的营养物质及其药用机理

    茶中的营养物质及其药用机理 茶的成分很复杂。据报道,到目前为止茶叶中已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500余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余种,无机物营养素也有几十种。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茶为万病之药”。虽较夸张,但也说明了茶具有较广泛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茶确实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有些是由单一成分来完成的,有些是由多个成分联合完成的,更有的是由成分间互补协同而完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对机体药理效果的发挥也是茶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于观亭 ...

    2017-09-22 17:04:23
    889
  • 吴昌硕《品茗图》品鉴

    《品茗图》(清·吴昌硕) 《品茗图》是清朝画家吴昌硕的作品。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孝丰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此画纵42厘米,横44厘米。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泥壶旁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画上部有几枝梅花,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姿态生动有致。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寥寥数笔,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

    2017-09-22 13:11:03
    864
  • 无事出来喝盏茶 一杯茶,就是一枚请柬

    无事出来喝盏茶 李丹崖(安徽) 小时候,我就常听颇懂中医药的祖父说过神农氏的逸闻趣事。他说,神农氏有两件宝:一为狮子状的小犬两只,采回来的草木,用它们来识别性情;二为茶,神农氏的足迹遍布神州,神农尝百草,才有了粮食五谷,他在尝百草的时候,曾遇见72次有毒的植物,怎么办,“得茶而解之”。由此不难发现,茶是件好东西。 茶为国礼,中国饮茶的文化由来已久。早在《礼记·地宫》里,就记载了西周时期宫廷设 “掌茶官”,司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民间也照样有饮茶之风,“土家族”这样一个民族的由来,就和饮茶有关。古代巴东地区盛产茶,这里的人因善于饮...

    2017-09-22 09:17:43
    836
  • 藏族的酥油茶茶俗介绍

    藏族的酥油茶 我国各民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茶俗的茶俗,藏族的茶俗就是酥油茶。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民居住。 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 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茶叶一般...

    2017-09-22 01:31:03
    688
  • 蔡襄《茶录》前言欣赏

    《茶录》.前言 宋·蔡襄 【原文】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2),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①:左旁:“人”,右旁:“觅”下部换“再” 【注释】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

    2017-09-21 21:37:43
    627
  • 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

    2017-09-21 17:44:23
    749
  • 关于茶文化的起源与传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是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发现至今,由祭品到菜食,到药用,直到成为饮料,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茶叶因用途、地区、茶树生长形态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名称。到了魏晋南北朝,茶成为日常饮料。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明清,饮茶风气达到鼎盛。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开...

    2017-09-21 09:57:43
    652